本文由 AMZ123跨境电商 撰写/授权提供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。
• 微信搜索【白鲸跨境】或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关注【白鲸跨境】公众号,快速洞察跨境市场商机
• 进{{title.indexOf('tiktok') > -1?'TikTok':'跨境电商微信'}}群获取行业商机,请添加客服微信(baijing016)或扫描文章尾部二维码添加
来源:AMZ123跨境电商
作者:阿飞@AMZ123
随着美国关税政策的不断加码,跨境卖家首当其冲。订单减少、利润压缩、库存积压……多重压力接踵而至,令本已在夹缝中求生的卖家们"难上加难"。
然而,屋漏偏逢连夜雨,亚马逊平台近期对运营策略的进一步调整,也在无形中割裂了原本脆弱的转化链路,加剧了销售端的整体压力。
亚马逊“高退货率”标签位置调整
AMZ123 获悉,近日亚马逊对“高退货率”标签的展示规则进行了重大调整:原本位于商品详情页“五点描述”下方的标签,现已上移至商品标题正下方,并升级为更具警示性的红色标识。
值得注意的是,标签内容还新增了“See product details and customer reviews”的引导语,鼓励消费者主动查阅商品详情和用户评价。这一变化在无形中放大了差评的影响力,使消费者更容易对商品产生负面预期,从而进一步打击购买意愿。
多位卖家反馈称,以往该标签因位置较隐蔽(展示于商品详情页的五点描述下方,文字提示为"Frequently returned item(经常退货的物品)"),尚能部分规避影响,但一旦被贴上,转化率仍可能骤降 30% 以上。而如今标签呈现的方式显著升级,加之评论引导的“双重打击”,更是对商品转化率造成了明显冲击,部分卖家反馈转化率下滑幅度达 80%。在此影响下,一些商品的订单量也出现明显下滑。
在 AMZ123 看来,此次“高退货率”标签的机制升级,表面上是面向消费者的“风险提示”,实质上则释放出平台对卖家的运营信号。通过将标签前置展示并强化视觉警示,平台意在引导卖家回溯问题源头,主动优化选品、页面与服务,以系统性手段降低退货率,缓解持续上升的履约成本压力。
尤其是近年来,退货率已成为困扰各大电商平台的关键运营难题。AMZ123 此前在文章中提到,2024 年美国零售商品的退货总额达到 6850 亿美元,占整体零售额的 13.2%。尽管相较 2023 年略有回落,但居高不下的退货规模,依然让平台面临高昂的物流、仓储与人工处理成本。
而作为全球跨境巨头的亚马逊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,因而这不仅是一次标签展示规则的简单调整,更是平台治理逻辑的深层变化。
但也正因如此,许多卖家在应对这一机制时陷入两难:一方面,不断变化的规则要求其持续投入成本优化产品与页面;另一方面平台的打标机制仍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与申诉通道,让卖家难以有效“自证清白”。
AMZ123 了解到,虽然不少卖家通过后台数据和实测经验总结出初步打标规律:当商品在过去 12 个月内的配送量超过 250 件,且退货率在同类商品中处于前 25% 时,被打上“高退货率”标签的概率大幅上升。然而,这一规则并未被平台明确披露,相关判断标准也缺乏公开的申诉机制与复核路径。
这意味着,一旦标签被触发,即使卖家随后进行整改,也难以在短期内扭转转化率下降、广告投放失效等负面影响,尤其是中小卖家,面临的恢复压力更为严峻。
亚马逊自发货卖家压力升级
当然除了平台机制的调整,外部的政策环境也进一步加剧了跨境卖家的生存压力。
AMZ123 了解到,随着 T86 免税政策即将取消,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、货值不超过 800 美元的跨境包裹将被征收货值 120% 或每件 100 美元的关税;而自 2025 年 6 月 1 日起,该标准将进一步上调至每件 200 美元。
这意味着,长期依赖该政策的直邮小包模式将失去原有的成本优势,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便是大量采用 FBM(自发货)模式的亚马逊卖家群体。部分卖家在社交平台上直言:“如果按新规缴税,订单根本做不动。自发货基本可以放弃了,没利润、没意义。”
不过,也有卖家持相对乐观态度,认为 FBM 仍具备资金灵活、库存压力小的优势。尽管利润被压缩,但通过持续上新、跑量维持盈利仍有可能。“T86取消后价格肯定会上涨,但最终买单的未必是我们,市场会自行调节。”一位卖家表示。
但在关税新政影响下,物流环节的费用也在同步上行,进一步推高履约成本。AMZ123 了解到,近期,包括燕文物流、FedEx、UPS 等多家服务商相继发布调价通知,调整重点集中在处理费、清关服务费和附加费用机制等方面。
据燕文物流公告,其快线、追踪、挂号类产品(涵盖亚马逊、敦煌 3PL 等渠道)将统一实行“含税价”计费,公斤费与处理费均有明显上调;而大货类产品虽维持公斤费不变,但处理费上涨 10 元,并新增由燕文代缴的关税费用。
由于新清关模式的限制,燕文将不再提供单票税单。同时,燕文精品快线与香港产品自 4 月 23 日起暂停收货并关闭制单,除大陆 UPS 经济服务外,其他商业快递也暂停发往美国和波多黎各的渠道制单功能。
与此同时,FedEx 与 UPS 也相继调整了对中国始发至美国的低价值货件收费策略,形成叠加压力。
FedEx 采取分阶段策略:首轮自 4 月 15 日起,对中国大陆、香港及菲律宾至美线征收“需求附加费”,按 0.45 美元/磅计费(单票最低 1 美元),该措施有效期至 5 月 2 日;自 5 月 2 日起,进一步启动“代垫手续费”,对 800 美元以下货件收取 4.5 美元或应缴税金的 2%(取高者),最低收费将升至 8.5 美元。
UPS 则同步推出每磅 0.29 美元的峰值附加费,虽单价略低于 FedEx 首轮标准,但其不设截止日期,且需叠加燃油附加费,形成一个随油价波动的长期成本变量。
可以预见,在当前政策收紧、成本结构持续调整的背景下,后续仍将有更多物流服务商陆续上调费率,“高税+高运”将成为卖家无法回避的新常态。
在双重挤压下,FBM 卖家正被迫重新评估履约路径。部分卖家开始关注是否转向 FBA,借助平台海外仓规避履约风险,但 FBA 所带来的头程成本、库存周转压力也令不少中小卖家犹豫不决。
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扫码关注公众号
获取更多跨境电商资讯
2025-04-18
2025-04-17
2025-04-17
2025-04-22
2025-04-18
2025-04-17
2025-04-21
2025-04-22
2025-04-22
2025-04-18
2025-04-18
2025-04-17
2025-04-17
2025-04-22
2025-04-17
2025-04-21
2025-04-18
2025-04-22
2025-04-22
2025-04-18
2025-04-18
2025-04-09
2025-04-17
2025-04-11
2025-03-28
2025-04-01
2025-04-02
2025-03-27
2025-04-09
2025-03-26